m 臺 灣 關 帝 廟 95 緣 祖 廟 --- 銅 山 關 帝 廟 m
q 島 內 各 景 區(點) q

 

銅山關帝廟,座落於東山島東北隅,古嶁山東簏,坐西朝東,它與湖北當陽關陵廟,河南洛陽關林,山西解州關帝廟、山西運城關王故裡並稱我國五座著名關帝廟,也是閩南十大古剎之一。

    據廟內《鼎建銅山城關王廟記》記載:明洪武二下年(1387年)建銅山城,以防倭寇入侵,刻像祀之,以保護官兵。又據《東山縣志》記載:明洪武二十二年(1389年)江夏候周德興始建,時繫一小祠,叫關王廟。 銅山關帝廟     

    關帝廟是明正德三年(1508年),由雲霄人吳公子約避寇於銅山(現東山<下同>),與銅山善士黃公宗繼等九人設計籌建,正德七年(1512年)落成。95火鼎盛,信男信女絡繹不絕。明嘉靖,清康熙、道光、同治、光緒等年代及建國後,特別是近年來多次修茸。

    關帝廟背倚古嶁山,面對隔海相望的東門嶼,廟深40米,寬17米,以木結構為主,由外而內石階層層迭起,協調穩重,廟宇結構精巧,狀似蒼龍舞海,氣勢磅礡,規模壯觀。

    宮殿式廟門結構嚴密,設計獨特,建築風格別致,由左右兩組各三根圓形石術,頂托數百根縱橫交錯木制鬥拱,鬥拱上捧著一座宮殿式的樓亭--“太子亭”危然凌空而起,精美堅實,古色古95,別具格。它經受了四百七十多年的大臺風、地震的襲擊、搖撼,至今巍然聳立,完好無恙。

    廟頂用彩瓷剪貼的工藝周雕塑,八仙過海龍鳳花草等,造型別致,形像逼真,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的組合渾然一體,聞名海內外。廟內木雕石刻,人物山  、飛禽起獸、雲龍飛鳳。

    主殿檐下的一塊水磨方形大陛石,上面的盤龍石雕,騰雲吐珠,崢嶸頭角。盤旋而上,格調別具,工藝高超,令人嘆服。傳說正德年間,有師徒二人,得到陛石後,視為珍品,贊不絕口,師傅對徒第說:“一定要陛石雕成國內獨一無二的雲龍”。尚未動工,師傅家中有急事,匆匆返回。徒弟等了幾天都不見師傅回來,經一番認真思索後,自已動手,用壓琢法,把雲龍的模樣壓進陛石,形成現在的模樣。師傅回來後,觀其龍贊嘆說:“真好啊!真是有‘狀元學生’,沒有‘狀元老師’”!

盤龍石雕     銅山關帝廟的精雕細塑,薈萃了明清兩代建築風格的飛檐、鬥拱、雕梁、木雕石刻的精華,表現了古代建築傳統的獨具風格的藝術特點。

    正殿中央供奉著關羽(關帝)塑像。

    關羽,從一介武夫到聖帝,其間經歷了一千四百餘年。據《三國志》載:關羽生於山西運城市常平村,年輕時,練就一身武藝,且相貌堂堂。光和六年,關羽與劉備、張飛桃園結義,輔劉備重興漢業,屢建戰功,威震華夏。東漢建安二十四年鼕,關羽大意失荊州,兵敗走麥城,被孫權部將俘而誅。當時孫權將首級獻給曹操,曹操反而把這個政敵刻沉95木為首,厚葬於洛陽。而其身軀,孫權也隻好以候禮葬於當陽。這就是所謂:“頭定洛陽,身困當陽”。

    歷代皇帝對關羽推崇備至。明萬年間封關羽為“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關尊關聖帝君”與文聖孔子齊名。清咸豐皇帝為東山關帝廟題書“萬世人極”扁額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,懸掛在關羽神像前上方,前面左右柱石上一副木刻對聯為明武英殿大學士、大書法家黃道周親筆手書“數定三分,扶炎漢,平吳削魏,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業;志存一統,佐熙明,降魔伏虎,威靈不振,隻完當日精忠”。是對關羽一生的高度評價與寫照。據考證,現在臺灣幾百座關帝高都是懸掛此聯。

    關帝廟的影響,既早且廣。據說,當年鄭成功要率軍收復臺灣,就到此問簽。數百年來,閩南沿海漁民,尤其是東山百姓,家家戶戶都在廳常正中拱奉關帝君神像。

    明代以來,經鄭成功父子、施瑯等將軍等人的傳播,從關帝廟分靈入臺的關帝廟,早民遍布臺灣各地,有人做了粗略估計,在臺的關帝廟,已達172座。

    近年來,臺灣每年組團到銅山關帝廟朝聖,其規模越來越大。一年四季,閩粵各地前來朝聖謁祖的95客,更是絡繹不絕。

 
q 本景區景點 q
返回首頁頁面頂端

|關於我們| |聯繫方式| |廣告聯繫| |合作伙伴|
Copyright 2000-2002 紅葉電腦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
Email:webmaster@12590.com Tel(Fax):0596-5861157
Add:福 建 省 東 山 縣 人 民 會 堂 右 側 大 樓 二 樓